各有关单位:
受白求恩医学部学术工作办公室邀请,上海交通大学赵立平教授将于2015年12月2日(星期三)来学校做学术报告,特邀请西区对此专业感兴趣的广大师生参加。
报告时间:2015年12月2日(星期三)下午1:30
报告地点:公共卫生学院三楼学术报告厅(新民大街1163号)电视台南侧
请各单位认真组织,于12月1日16:00前将参会名单报西区科研办,我们将派车统一前往。
联系人:刘险峰 86206
西区科研办公室
2015年12月1日
报告人简介:
赵立平,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学特聘教授,微生物分子生态学与生态基因组学实验室主任,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营养系统生物学实验室主任,上海交大-完美中国微生态健康联合研究中心主任。1989年南京农业大学博士毕业。1993-1995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2004-2012担任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2005-2009,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2009年度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06-2012担任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ISME)常务理事。 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Microbial Biotechnology等国际刊物编委;ISME Journal(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影响因子9.3)的资深编辑,Scientific Report编委。2014年被选为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
他领导的团队是国际知名的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小组,在复杂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技术和统计计算方法、结构与功能相关性、功能细菌分离及机制研究等方面做了很多创新性工作,特别在肠道菌群与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关系研究中,提出“代谢性疾病的肠源性学说”,发现并验证了首例能够引起肥胖症的人体肠道细菌。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ISME Journal)、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EBioMedicine等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应邀在国际微生物生态学大会、国际人类微生物组大会、国际糖尿病技术大会、美国微生物学会年会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做大会报告、特邀报告。目前的研究重点是,营养如何通过改变菌群从而影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如何挖掘、利用中国传统养生食材和中医药中的有效成分,通过调理菌群结构进行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2012年6月,美国《科学》周刊曾对他的研究工作做过专题报道(Science 336: 1248)。
报告摘要:肠道微生物组对人体代谢表型组的贡献
赵立平
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
人是一个超级生物体,体内有一个先天遗传来的人的基因组(大约2万5千个基因),同时,还有一个后天获得的共生菌群带到体内的所有基因组信息形成的第二个基因组叫微生物组(大约数百万个基因)。超过90%的共生微生物生活在肠道里,称为肠道菌群,其细胞数量是人体自身细胞数量的10倍,依靠人体没有消化的食物残渣和肠道分泌的黏液和脱落的死细胞作为营养来维持很高的种群水平。活跃生长的肠道菌群会产生大量的生理活性物质,包括短链脂肪酸、维生素以及抗炎、镇痛和抗氧化等有益健康的产物,也包括神经毒素、致癌物质和免疫毒素等可能危害健康的产物。这些产物会进入血液,直接调节人体基因表达、影响人体免疫和代谢过程。因此,人的表型由两个基因组的信息内容及其分子互作来决定的。这两个基因组必须和谐共处,才能维护人体健康表型。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菌群失调造成内毒素入血引起的慢性炎症是推动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疾病表型发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会破坏菌群结构,将其从一个维护健康的“伙伴”,转变成引起慢性疾病的“病原物”。例如,我们从一个重度肥胖患者肠道里分离到一个占绝对优势的能产内毒素的条件致病菌阴沟肠杆菌B29,单独接种到无菌小鼠中,可以引起严重的肥胖表型,包括炎症、胰岛素抵抗和脂肪过度积累等,表明肠道菌群的某些具体成员具有引发代谢疾病的能力。因此,在研究人体代谢表型组时,需要关注肠道菌群的贡献。通过对尿液的代谢组学分析可以表征人体的代谢表型特征;通过对粪便样品的元基因组学分析可以表征肠道菌群的功能基因组学特征,通过对这两个组学数据的全局性关联分析,可以找到对代谢表型有贡献的肠道细菌的基因组。我们使用这个研究策略,在成功实现对遗传性肥胖的有效营养治疗的同时,从大样本的元基因组序列中直接拼接得到上百个优势肠道细菌的高质量基因组草图。根据这些细菌的基因组丰度与尿液代谢物的关联分析,找到了能够把胆碱转化为三甲基胺(TMA)的细菌,而TMA在进入血液后可以被肝脏的黄素单加氧酶催化成可以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毒素三甲基胺氧化物(TMAO),因此,这些细菌可能对代谢疾病的发展有推动作用。深入研究肠道菌群对人体代谢表型组的贡献对于揭示人体代谢疾病的发生机理、开发新的用于慢性病防治的新的干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