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和平校区简介
吉林大学和平校区办学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904年清政府在河北保定建立的北洋马医学堂,是中国近现代兽医教育的发源地。1912年(民国元年)改名为陆军兽医学校。1953年1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将前身始于北洋马医学堂的解放军第二兽医学校与解放军第一、第三、第四兽医学校合并,在吉林长春组建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朱德总司令题写了校名,从此揭开了新中国高等军事兽医教育的帷幕。随着军队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学校分别于1992年8月和1999年4月,更名为解放军农牧大学、解放军军需大学。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曾先后两次来校视察,并为学校题词和题写校名。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2004年5月29日批复:军需大学,移交教育部管理,与吉林大学合并,相对独立管理校区事务。2004年8月29日军需大学正式并入吉林大学,2004年12月30日改称“吉林大学农学部”。2014年8月,根据教育部批示,吉林大学对农学部实施办学模式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与吉林大学实质性融合,撤销农学部机关,成立校区综合办公室。2020年10月根据《吉林大学关于调整和优化部分机关机构设置和职能职责方案》将校区综合办公室调整为校区事务办公室。
和平校区现有西安大路、农业实验基地、同光路3个片区,合计占地面积161万m2,建筑面积34万m2。属地现有1个校区事务办公室,4个学院,1个直属机构(农业实验基地),1个国家级动物实验中心(长春市国家实验动物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人兽共患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教育部、科技部批准设立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以及12个校部机关及直属单位在校区设置的机构和办公室,教职工合计1200余人,校区在住学生2892人(本科生1871人、研究生1016人、留学生5人)。
校区设有动物医学、农学、植物保护、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15个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13个领域);国家重点学科2个(预防兽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国家级实验动物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其中人畜共患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在筹建当中。
校区现有人兽共患病研究、动物胚胎工程、兽药工程技术中心、动物机能、动物遗传、生物技术、实验动物检测、营养与功能食品、食品安全、植物分子生物学、生物种质资源与利用、有害生物防治研究、农业生态与环境研究、土壤-植物分子遗传学等50多个教学科研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有覆盖全校区的校园网络,有智能化的教学实习基地;在众多的建筑物中,有功能齐全的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及标准的体育运动场,有行政办公大楼、农学楼、基础教学楼、食品楼、畜牧兽医教学科研楼、实验动物科研楼、现代农业实验基地,还有较好的生活服务保障设施和学生公寓。另有拥有60个多媒体教室的教学大楼和教学实验大楼,可同时容纳5000多名学生上课。
校区近十几年来取得了众多教学科研成果,先后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73”、“863”国家重大军事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国家、军队和省部级重点课题830余项,到位科研经费4亿多元,获得各类教学科研成果奖950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二等奖以上成果180余项,获得专利2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20余部,发表论文7600余篇。《中国兽医学报》已成为国家自然科学领域的核心期刊。校区在人畜共患病防治、食品安全、动植物转基因技术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培育出了世界首例“带有抗猪瘟病毒基因的克隆猪”和世界首例“赖氨酸转基因克隆奶牛”,获得了世界首例ROSA26定点基因敲入猪模型,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裂解酶三维结构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
和平校区将继承和发扬军队院校优良传统,抢抓国家“新农科”建设机遇,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十四五”规划决策部署,发挥学科优势,着力加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涉农学科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推进吉林大学农学部各项事业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