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受学部师生关注和牵挂的军需科技学院不幸罹患白血病的2004级物流管理专业的周于卜同学,经过近两年的治疗,现已基本康复,于2008年4月1日从北京307医院重返学部校园。
自2006年9月周于卜同学患白血病后,她的病情时刻牵动着学部领导和学部广大教职员工的心。患病伊始,学部工会、学生工作处、学部团委立即组织开展了“献出真诚爱心,救助患病同学”的捐助活动,学部全体师生先后为周于卜同学捐款10.6万元。2006年月11月周于卜同学转院到北京307医院治疗后,学部在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筹措3万元予以资助,并还垫支9万元,用于周于卜同学及时进行手术治疗。2007年4月6日,学部党委杨振明副书记又代表学部专程到北京解放军307医院去看望周于卜同学,送去学部全体师生的关爱之情,并主动向主治医生了解周于卜同学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勉励周于卜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配合医生搞好治疗,早日重返校园。
同时,周于卜的病情也得到了学校领导、其它校区师生及校友的高度关注。周其凤校长以个人的名义为周于卜捐助一万元,并利用在北京开会的机会,在百忙中抽时间专门看望周于卜同学,给了她极大的鼓舞和战胜病魔的信心。在北京的校友也为她捐款10万元;校团委为周于卜同学提供了2万元的“阳光爱心基金”资助;学校其他校区的师生也纷纷向周于卜提供了捐助。据统计,学部师生、学校其它校区师生及校友共为周于卜捐款约43万元。
全校师生及校友的爱心,为出生于新疆伊犁农村的周于卜同学提供了及时救治的经济保障,也给了她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正象周于卜返校后对师生所说“活着真好,在吉大读书很幸福,在长春生活好温馨,我在这里获得了第二次生命,这儿永远是我的家。”
周于卜同学返校后,学部给予她更为实际的关照,为她安排了单独居住的房间,以利于她进一步康复和学习。目前,周于卜同学已跟班试读,待新学期开学后,正式插班到06级物流管理专业复读。
这场创下生命奇迹的爱心行动,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长春晚报》以《吉大10万师生爱心创生命奇迹,新疆白血病女生重返学堂》进行了专题报道,新华网吉林频道也进行了转载。(附新华网吉林频道转载内容)
新闻提示
周于卜就读于吉林大学农学部军需科技学院,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女大学生。2006年,大三刚开学,正当她向人生目标奋进的时候,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因为家境贫寒,这名新疆女孩打算放弃治疗。吉林大学的师生得知此事后,六个校区同时进行募捐活动,10万师生及北京校友共捐款43万余元。如今,女孩骨髓移植成功,已康复出院。
长春晚报讯(记者孙翠翠)对于白血病患者周于卜来说,生命就像深秋里那个不肯掉落的叶子,渴望奇迹出现,却压抑不住内心深处的绝望。
正如她绝望地在日记中写道:“我只有二十一岁,还有很多未完成的事,还有很多未实现的诺言,还怀揣着很多美丽的梦!想活着的愿望,竟变得那么奢侈!”而就在这时,吉大10万师生一浪高过一浪的爱心捐助,燃起了她生的希望,书写了一部生命奇迹……如今,那个奢侈的愿意实现了,她不仅康复出院,而且已重返学堂。
书写生命奇迹白血病女孩康复返校园
4月1日,北京开往长春的火车拉响了进站的笛声,等待在站台上的同学们心情紧张而兴奋,曾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周于卜在与死神对视后,奇迹般地康复并重返校园。周于卜戴着可爱的小黄帽,半张脸被口罩遮住,只露出一双大眼睛,眼神中充满了兴奋和渴望。
“激动!”周于卜仅用了两个字来形容她此时的心情。她告诉记者,骨髓移植后的排异反应和药物副作用让很多患者都无法忍受。她之所以挺了过来,就是因为有要返校学习的信念。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韩晓峰、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农学部党委书记刘晓民、农学部党委副书记杨振明、吉林大学学生处副处长杨宝泉等校领导,带着全校师生的问候和祝福亲自接周于卜返校。当天,春城的风有些凉,但对于周于卜这个来自新疆的小女孩来说,这座城市的阳光永远都是那样明媚,风里夹带着脉脉温情。一路上,周于卜不停地向老师和同学打听校园里的事情,兴奋难以掩示。
天堂般的课堂病榻上的奢侈愿望实现了
返校的路上,吉林大学农学部学生工作处处长朱德威告诉周于卜,学校已经给她安排了重读的班级,她随时可以上课。为她单独准备的寝室也打扫得十分干净,她和母亲可以居住在那里。当日,同学们将周于卜的行李搬到了新寝室。这是一间四人住的寝室,一学年的费用共约6000多元,但由于周于卜的情况特殊,学校特批这间寝室,给周于卜单独居住,她的母亲可以免费陪读。寝室的位置也选择在透风较好,靠近卫生间和水房的位置,方便母女俩生活。
周于卜摸着这张属于自己的小床,眼里满是笑意,像一个高兴的孩子,趴在小床上许久,想象着大病初愈后梦想成真的各种情愫。
第二天周于卜很早就起床了,她来到自己的新班级,这些可爱而陌生的面孔是比她小两级的学弟学妹,她在一片掌声和欢呼声中找到自己的座位,周于卜心里知道,每一个学弟学妹都向她伸出过援手,帮助过她,祝福着她。“住了两年的院,再回到这里,还是当初的样子,但感觉却不一样,这里是天堂,好温暖!”周于卜十分感慨。
创造美丽奇迹从幻灯片背后的泪滴开始
回忆起救助周于卜的过程,每一个同学每一个老师都特别感动。一方面因为周于卜的坚强,但更多的是因为学校里,师生捐助时的场面。“没有亲历的人,很难体会我们当时的心情。”王同学说。
而这场创下生命奇迹的爱心行动,就从一张张小小的幻灯片开始,从每个师生的低泣声开始。在得知周于卜的病情后,学校老师和同学们商量着如何帮助这个不幸的女孩。同学们把周于卜的生活照片和病床上的情景拍成照片,再用这些照片作成幻灯片播放给吉林大学和平校区的同学们看。
刘同学回忆,发起捐助活动那天,春城热得让人发狂,刚入校的新生正在军训。学校突然通知开会,大家就去了活动室。活动室里的气氛很压抑,几名同学边放幻灯片边讲述周于卜的故事。周于卜同寝室友,因为实在压抑不住情绪而抱在一起痛哭。其他同学在一旁抽泣或默默流泪。幻灯片还没放完,同学们就开始红着眼,流着泪,排队捐款。“那天,我们把身上的钱全捐了,一些同学匆匆跑回寝室取钱,再来时捐款的队伍还是那么长……”周于卜回忆起同学们第一次给她捐款的事情,眼角还闪动着泪花:那时正是我特别绝望的时候,因为治疗费用太高,我已经做好放弃治疗的准备。同学们发短信告诉我,他们正在为我捐款,并描述了当时的场面,我听了忍不住哭了,心情特别复杂,觉得对不起大家。
同时,农学部的团委、工会等相关部门还安排和组织了几次捐款,几天下来,共筹款10余万元。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农学部党委书记刘晓民和吉林大学校长助理农学部学部长韩文瑜表示,要尽学部最大努力来救助周于卜,在农学部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筹措3万元予以资助,并垫支9万元,用于周于卜同学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农学部党委副书记杨振明还代表学部师生专程去北京看望周于卜。
爱心得到蔓延吉大六校区10万师生献爱心
此时,中华骨髓库发来传真告知骨髓捐献者已体检合格,初次配型,捐献者的6个等位基因与周于卜的基因完全匹配,只要患者的钱到位立即可以进行移植手术。随后高分辨结果出来,目前医学水平上能够检测出来的十个等位基因,周于卜和捐献者的全部匹配,这个几率只有二十万分之一。此时,手术费用成了横在生命前最大的难题。
消息传回吉林大学后,吉林大学再次掀起救助周于卜的爱心行动。爱心从一个校区蔓延到另一个校区,同学们纷纷参加。吉大六大校区共10万师生的心,被这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的病情牵动着。一些现场捐款时不在校内的学生听说此事后,特地赶回学校,送来自己的一份爱心。很多同学将一个月的生活费都捐给了周于卜治病。各校师生踊跃捐款,几天内,捐款金额已足够周于卜的手术费。此时,周于卜终于看到了生的希望。
吉林大学校长周其凤听说此事后,亲自向周于卜所在学院了解情况,并捐款一万元。他还利用在北京开会的机会,百忙中抽出时间,到医院看望周于卜同学。“吉林大学几万个学生,我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校长却亲自来看望。我躺在病床上,感动了好几天。”周于卜感动地说。
一些身在北京、吉林大学校友会的学长,也亲自到医院看望了周于卜,并组织同学会成员为其捐款。这个小女孩躺在病榻上,每天都有来自不同城市的感动。这给了她很大的动力。几次捐助活动,周于卜共收到捐款约43万元。
远方传来祝福爱将病房融成温暖的家
躺在病榻上,周于卜每天最开心的是翻看同学们的短信。有让她笑破肚皮的小笑话,有让她落泪的捐款的场面,有来自陌生人的祝福、鼓励……病友们都在急切地等待着有合适的配型骨髓,有时会感到无助和寂寞,周于卜每到这时候就看看自己的手机。有了远方的祝福,小小病床竟变得十分温暖。“这两年,我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但我的心不会,我躺在床上看短信,我的心好像回到了学校。好像安静的躺在阳光下,幸福在心里慢慢流淌。”周于卜说,有时候看着昨天还在谈笑风生的病友,一转眼就被推走,永远的离开这个世界,心里会难过。害怕自己有一天,会辜负这些爱,离开这个世界。可是再看到这些鼓励,我就有了信心,这么多人希望我活着,相信我会好起来,我没有理由不好好地努力活着。
“还能活着,是因为他们的爱。我是吉大的孩子,永远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