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区要闻 - 正文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显成效

来源:畜牧兽医学院 发布时间:2008-09-08 作者:王玮 点击:

在畜牧兽医学院基础兽医学系教授邓旭明、生物技术系讲师宋宇的指导下,畜牧兽医学院生物技术专业05级本科生曾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国际免疫药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Immunopotentiation of Caffeoyl Glycoside from 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 on activation and cytokines secretion of immunocyte in vitro [胡黄连提取物咖啡糖苷(对免疫细胞活化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免疫调节活性体外研究]。这标志着我校本科生培养中采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初见成效。

该课题组的的研究主要从研究中药的单体的活性入手,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对胡黄连单体咖啡糖苷免疫活性做了全面的体外研究。运用MTT法,ELISA法,流式细胞术等生物技术手段,检测了药物对B细胞,T细胞,NK细胞的促增殖作用,阐明了药物对免疫细胞的细胞因子复杂网络的调控作用,同时在分子水平检测了药物对T细胞表面标志的影响,从分子机制上初步阐述了药物的作用机制,为药物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

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是SCI收录的免疫药理领域的国际知名杂志,在免疫学领域具有很高的影响力。2006年影响因子为2.157。

按照创建研究型吉林大学的总体要求,在本科生培养中,畜牧兽医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训练。从制度建立、课程设置、平台保障等各个方面为学生创造开展科研创新的条件。在本科生入学后,根据专业方向为每位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在二年级时,由导师指导,参与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使学生从查阅资料、选定研究目标、设计研究方案、开展研究等各方面得到锻炼,学校还为此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创新基金,以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创新,并为此提供保障,并进而形成了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上措施的采取,使学生能够在本科学习阶段,不但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实验技巧、实践技能、并且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提高。

能否发表高水平SCI学术文章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检验指标。目前国内一流院校普遍要求博士研究生在毕业前发表影响因子大于2的SCI学术文章。本科生曾胜研究论文的发表,标志着我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初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