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绪论课教学研讨文章:如何讲好绪论这节课

来源:教务处 发布时间:2008-12-11 作者:梅士伟 点击:

(编者按:结合秋季学期教学检查,学部重点组织开展了“绪论课讲授比赛”相关活动,得到了各单位的支持,引发了广大师生的响应。现将畜牧兽医学院梁冠生教授的一篇文章予以刊登,供学部师生参考,希望对绪论课的思考进一步引向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如何讲好绪论这节课

梁冠生

绪论就是本门课程的导论,也称引论、前言,是引导学生进入该课程的开场白。第一节课,学生充满好奇,期待。盼望知道这门课究竟讲什么内容,为什么产生了这门学科,究竟有哪些人做出了贡献,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的基础能不能听懂等等。这就为主讲老师提供了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提供了一个组织教学内容和启发创新的土壤。能不能有效地利用这个资源,就得看这个教师的业务功底和对绪论这节课的重视程度了。那么绪论究竟讲些什么?怎么才算讲好呢?

一个学科发展到今天,是经过全世界无数代科学家经过漫长的岁月千辛万苦积累而成,就其研究的内容来说相当丰富,绪论就是要从中归纳出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也就是研究范畴,按照学科分类讲出来。比如动物繁殖学这门课,主要研究动物的繁殖生理、人工辅助繁殖技术、繁殖病理和动物群的繁殖管理。这四点就能达到让学生了解本课全貌的目的。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可以举出研究范围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激动人心的成果。因为学生还没有接触到课程内容,就要避免过于专业的内容,用科普水平讲授出来,既要学生了解,还要觉得奥妙。比如,谁都知道动物受精是一个精子和一个卵子结合,但是为什么雌性(单胎)每次排一个卵子,而雄性要有上亿的精子?如果是一个有极高生产性能的种公畜,如何有效地利用的这些精子来提高畜群的质量?

绪论还要讲出学科形成的历史。在客观存在的现象中,人们如何从图腾崇拜走到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学科研究?在学科发展的历史中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在每个转折点,有哪个科学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研究的里程碑?从认识论角度来介绍这门学科的形成过程,会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印象和创新启迪。比如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公元前300年)人们认为生命的孕育,来源于很小的“胚体”,而这个胚体存在于自然界中。十九世纪才知道新的个体源自雄性和雌性的单倍体细胞核结合为组型染色体。到了今天才知道种的延续,实际上就是DNA不断更新和复制的过程。由于遗传学、发育学等学科的发展,丰富了生殖学科的研究内容。某个学科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分支,使学生把学过的课程联系起来。

学科的发展,并不只是来源于人们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社会生产力的需要。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刺激和迫使学科深入。全球60亿人口的吃穿住行,要求家畜的繁殖力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因而产生人工辅助繁殖技术。比如人工授精、胚胎移植、转基因动物等。通过绪论的讲授学生自然而然加强了学习的目的性。

新开的这门课程,在整个专业系统中并不是孤立的。绪论就要告知学生本门课程在课程分类中的地位,与同类课程中的关系。比如动物繁殖学是讲授哺乳动物、禽类繁殖规律和异常的基础理论。是与动物营养、家畜育种等平行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为高年级的专业课程奠定了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俗地说,你与农村的配种员有理论上的差别,有开创和发明的潜力。你具备了科学家的专业素质,而不仅仅是个匠人。有的即将毕业的学生抱怨说,毕业出去后,我们会干什么?我告诉他们:你们什么都会干。只要肯干任何工作都能干好。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你们具有了专业知识。

讲好绪论这节课,还要指出本学科目前还没有攻克的难关,在理论上有争议的问题。这项内容的目的是要启迪学生的开创性思维,加深学习的主动性。我们教员喜欢总结和归纳,把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客观世界归纳为几条干干巴巴的结论,似乎水平挺高,其实是偷懒,学生也从这种归纳法教学中找出了应对考试的窍门。而好的老师是要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诸多疑问。这种演绎法教学在绪论课就要开始贯彻。

为了让学生了解应掌握的基本技能,绪论课就要讲到课程的研究方法。是形态观察、还是细胞培养? 是数量统计还是病理解剖?是生化培养还是仪器检测?绪论当然不能逐一讲解,但是学生会理解到已经学到和今后应学的基本技能。有些院校的硕士生动手能力较差,一切从头学起,可能就是教授课程时,很少讲到研究方法的缘故。实证性的自然科学必不可少的就是用实验方法取得立论实证的依据,在绪论中涉及研究方法内容,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本门课程实质的认识。

有的主讲老师把绪论讲成各个章节的介绍,这很片面。因为内容涉及面很宽,内容很多,容易挂一漏十,不得要领而达不到效果。在宽广的研究领域中是否能把握住本课程的框架和研究实质,是检验老师专业素质的优劣的最好标准,由此可以看出为什么专家把“绪论”讲授作为这次比赛的内容了。青年教员应在这点上多下功夫。其方法是首先要持之以恒地在本专业中用功,用时间和实践来积累经验。二是要看有关的参考书(中、外文)。教科书往往都是高度浓缩的结论。好的学生会把教科书当成课堂笔记来看待,就和研究人员不看教科书是一样的道理。三是要掌握专业外文获取知识的能力,经常浏览一两种主要专业期刊,即使目前还没有研究课题,教师也要把看外文期刊作为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