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2008年12月军需科技学院开展的食品专业教学研讨中,校级督学员、学部特聘教学督导专家、南岭校区原食品与包装工程学院院长周作伸教授结合长期从事工科教学的经历和在学部及其它校区开展教学督导的实际,对相关专业教学进行了深入思考,作了精彩发言。现根据学部领导批示,将周作伸教授的发言予以刊登,供学部广大师生参考。)
军需科技学院十分重视本科生教学,组织了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在学期末又组织了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研讨会。我本人作为本学科退伍的一个老兵,拟从三个方面就教学工作中的若干问题,谈一些初步总结,目的是抛砖引玉,顺便向老师们讨教。
目前全校正在修订09版本科培养方案。在参与若干次讨论中和此前安排的相关教学检查中,均发现部分老师对吉大定位为“研究型大学”,在认识或理解上似存在某些偏差。
科学是探索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即认识现有事物,并预测未来的发展;技术是改变事物现状,创造新事物的手段和方法;工程则是依据科学理论、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新成果,创造出新的事物。
科学、技术对工程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易被人们接受,而工程对科学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往往被忽略。很多工程是在当时尚没有科学理论依据的情况下,通过大量实践探索做出来的,如我国赵州拱桥、都江堰水利工程,然后才研究出科学依据。我念大学时盛传“知识就是力量”。现在看来似有些合理,知识只有与工程结合才能产生力量。科学家、工程师都是社会发展急需人才,就绝对数而言,工程师的需求远大于科学家。工程师与培养工程师的教师不要自我矮化。
目前通行的大学分类是按两维结构即学校层次和学校社会性质来划分。按层次划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大学。其中研究型需具有10个以上博士学位授予权;教学研究型,具有10个以上硕士学位授予权;教学型,视有或没有学士学位授予权而定。按以社会性质(职能)可将高校划分为学术性与应用性两类。前者是开设理论基础的,为研究做准备的学科性专业课程;应用性是面向特定职业,进行实用行业性专业课程教学。因此研究型大学有两类,即研究型学术性院校及研究型应用性院校。研究型学术性大学以教授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为主,将科研成果作为衡量学校各方面工作的重要指标。老吉大为文理科综合性重点大学,属于此类。研究型应用性大学以教授特定行业的知识为主,强调知识的应用性,以科研成果转化作为衡量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老工大为工科重点大学,属于此类。
①将研究型大学这种层次的定位,误认为是大学或同一大学不同校区、不同专业社会职能(性质)的定位。这可能是很多工科专业将毕业设计大量改为毕业论文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型应用性大学既要加强基础研究,又要加强技术开发。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最新最前沿科技知识的传授(教)、学习(学),同时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既要培养能从事研究知识、发现知识的科学家,又要培养能进行工程创新的现代工程师。因此,安排部分学生从事侧重探索事物发展内在规律的研究论文是必需的,但是全部除去毕业设计明显不妥。因为设计训练是工程教育的核心理念。设计训练是工程教育的灵魂。
②决策层重科研轻教学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另一原因就是大课题、大成果易产生轰动效应,而人才培养的质量,需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反映出来,见效慢得多。
高校职能是培养人才、推进科技、服务社会。培养人才是中心任务,本科生教学是一切大学的立校之本。研究型大学也是如此,否则与研究院无区别。为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除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生源条件之外,领导是否真正将本科生教学工作放在首位,教师的水平与责任心至关重要。
教师的第一职责是教学。因此教学业绩(数量和质量)应是衡量教师工作的主要指标,职称评聘的关键条件和加薪晋级均应与教学业绩挂钩。但实际情况是教学在职称评聘方面权重很轻。学校有些教师已评聘为教授、副教授多年,教学时数足够,教学效果十分突出,因为发表论文(据说这就代表科研及学术水平)不够,照样拿下,极大的影响了广大教师搞好本科教学的积极性。有的教授长期不从事本科教学,全心全意报课题,日子很舒坦。以至学校不得不出台政策,“两年不从事本科生教学,不能继续聘任为教授”。职称评聘政策,如何使教学、科研相互促进,而不是厚此薄彼,值得研究。科研成绩突出而教学质量与数量不足的,可否走“研究员”系列,而不挤占教师指标?
①教学酬金(学时费)发放不及时,标准低于长春市高校(含教学型大学)的平均水平。
②有的毕业招聘会事先不通知任课教师停课或串课。有的课程因部分学生保研、考研、参加招聘,30人的课近10人照上;有的课因没有学生,教师徒劳往返。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校教师是社会高度认同、备受尊重的职业。教师以育人为天职。党和国家把育人的重担托付给教师,可以说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高尚的师德、高度的职业精神(责任心)、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重大影响。从总体上讲,广大教师是忠于职守的,个别教师受市场经济冲击大了一点,在某些教学环节出现责任心缺失。如缺课、上课迟到、毕业论文(设计)随便出题应付,如“试论XXX工业(或XXX设备)的发展趋势”,“试论XXX工业的发展战略”。以广大人民群众对教师的殷切期望相比,教师的责任心尚有不少的提升空间。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不断学习,提高知识水平,积极参加科研与工程实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来的教师均是博士生,应该说知识水平不是问题,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驾驭教学的能力尤待快速提高。
3、建议鉴于青年教师是学院教学工作的主力军,学院应将青年教师培养提高放到战略高度考虑、安排。除学校安排的国外进修外,应安排青年教师参加科研实践、工程实践、赴国内名校各相关专业进修;上课的青年教师应安排老教师指导帮助。
课堂教学是学校传授知识的主要教学环节,也是主要场所。我想强调的是应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起来,更应注重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永无止境的艺术。我有这样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商讨。
首先要有高水平的大纲。它明确了本课程在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与地位,学生应达到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重点与难点及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教师应根据大纲选教材,并作为备课的基本依据。要重视大纲的编写与修订。编写与修订大纲时要重视教指委的意见。不宜提倡仅教过一两遍课的青年教师负责编写大纲。
用自己的激情营造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两方面:学生的社会责任(外部动力);二是兴趣(内部动力)。要讲本课程的奥妙之处,列举教师本人或他人应用本课程知识解决生产中、科研中某一方问题为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将教科书搬到多媒体屏幕上,教师变成“主播员”的做法绝对不可取。讲解要从生产实践、科研中的问题出发,而不是从定义出发。
理工科教学中涉及到很多假定、公式推导。应重点讲假定的物理意义及其依据,公式推导重点讲假定在什么地方应用了,主要的数学方法及转折点,具体推导过程从略(要学生自学)。公式得出之后,重点讲其物理意义,与实际产生偏离的原因。这是培养学生严密科学思维的重要过程。
要鼓励引导学生问问题。“学问”要学生学会“问”。有疑问就思考、找资料、做试验,直到问题解决。因此“问”是学好的关键性步骤。也常是创新的萌芽点。要多出思考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综合有关知识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过程。现在有的课程的有些思考题就是本章的某一小标题,不用思考就能从教科书或课件复印本上直接找到答案,明显不妥。这也是应试教育的反映。
答疑是一对一或一对几,更重于因材施教。反对将教师变成一本会说话的字典,问什么答什么。要根据学生问题的“卡壳点”,反问他几个问题,然后由他自己来解决。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习惯,毕业后才能跟上科技发展与社会需求,使之终身受益。同时注意从学生问的问题中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教学相长。
人的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感受力、判断力)、记忆力、想象力。理解与记忆不是排斥关系而是互补关系。理解有助于记忆;记忆的知识越多越有利于吸收与理解新的知识。一概反对记忆不妥,但要反对死记硬背。特别是开卷考试,大量出认知性题目,照书本或课件直接抄答案。如此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可能得高分,但能力肯定不高。
表格、新的理论知识的试验曲线、数学公式,新的学派的理论论点,要注明出处,培养学生尊重知识产权的诚信意识。
应组织教学团队,经常研究教学问题,靠集体智慧提高教学质量,改变目前多数专业课任课教师孤军作战的局面。
考试至今仍是检查教、学两方面实际效果的重要手段。从历年试卷复查看,部分教师对考试的目的、考什么、怎样考在认识上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开卷考试中,相当部分的问题在教科书、课件上可直接抄到答案;闭卷考试中,着重死记硬背的内容过多。两种考试方式中共存的问题是:(1)覆盖面偏离教学大纲,有的内容分数份额奇重,有的空白。(2)考题内容没有侧重考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运用有关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试成绩不能真实反映出教、学两个方面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