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将于2009年6月2日(星期二)下午15:30时在科学讲堂301教室举行招生宣传咨询会,将对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教育培训、研究生待遇等作现场答疑。
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蛋白质科学和脑与认知科学两大领域,拥有“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6年12月,经科技部批准,研究所正在筹建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蛋白质科学研究领域包括蛋白质三维结构与功能、生物膜和膜蛋白、蛋白质翻译与折叠、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感染与免疫的分子基础、感知觉的分子基础、蛋白质与多肽药物、蛋白质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等八个重点研究方向。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领域包括复杂认知过程及其脑机制、视知觉和注意的基本表达、感知觉信息加工的脑机制、脑与认知功能障碍等四个重点研究方向。
热忱欢迎有志于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广大同学报考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蒋太交,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1994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2002年12月获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1999—2002年,在耶鲁大学生物学系Sidney Altman教授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人RNase P的结构与功能。2003—2004年,在麻省理工学院Amy Keating教授实验室进行计算结构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研究。2005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蒋太交研究员主要从事发展多学科交叉思路研究生物学问题。他的研究小组选择了流感等传染病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发展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学,特别是应用计算与系统生物学的新方法和思路来模拟和分析流感等重要传染病在传染过程中的复杂分子事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在计算结构生物学方面,基于第一原则和共进化的自然法则进行蛋白质结构,相互作用的预测,蛋白质结构动态变化及复合物动态组装的模拟以及蛋白质设计等方面方法学的研究。
2、在系统生物学方面,利用各种现代技术精细地分析分子相互作用,发展数据整合的方法构建动态的蛋白质网络和模拟动态蛋白质复合物的精细结构和动态行为,利用合成生物学来调控和改造分子的相互作用。
杭海英,研究员,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1982年四川大学生化专业本科毕业,1986年中科院动物所获硕士学位,1994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放射卫生系获博士学位。1994年-199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放射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1997年-2004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放射研究中心担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DNA修复、细胞周期调控及与癌发生的关系。研究方向为分子肿瘤学。